第1001章:武大郎的婚姻悲剧-《妩媚的人生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如果任这种情况就这样延续下去,潘金莲的一生也就和当时绝大多数类似的中国妇女一样默默无闻了。
    但潘金莲没有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,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。大踏步的开始由被动的人生向主动的人生挺进,渐渐走出了一条血花翻飞,轰轰烈烈的人生道路,让后人道不尽,说不完。
    这是潘金莲性格中的可贵之处,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,敢于向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出挑战。
    如果拿我们现在的道德和法律标准来评判,我们自然不认同她婚内出轨和杀死丈夫的行为方式。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谁又能给她这样一个处于下层社会,被封建礼教浸染,又没有什么文化的女人,指出一条更好的道路?
    仔细想想,我们可以发现,潘金莲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,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,那就是她人生之初,在王招宣家受到的上流社会教育。
    我们看书中的描述:“他父亲死了,做娘的度日不过,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,习学弹唱,闲常又教他读书写字。他本性机变伶俐,不过十二三,就会描眉画眼,傅粉施朱,品竹弹丝,女工针指,知书识字,梳一个缠髻儿,着一件扣身衫子,做张做致,乔模乔样。”
    这段经历,我们不能忽视。正是这段经历,让潘金莲看到了与她的生活不一样的生活。就仿佛一个长期生活在一间黑屋子里的人,你带她走出去,让她看到了外面美丽的风景,然后又把她送回黑屋子里来。之后,她的心如何还能安定下来!
    潘金莲的这段生活,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福楼拜笔下的“包法利夫人”。她也是人生之初被送到上流社会办的教会学校,接受了类似潘金莲的教育,才出现了后来类似潘金莲的选择。
    我们肯定包法利夫人的选择,我们也应该肯定潘金莲的选择。
    由此,我还想到了《红与黑》里的于连。于连后来的选择,不也是基于年少时,在市长家上流社会的经历?
    这样的事例,比比皆是。《红楼梦》里的那些丫鬟,下人们,哪一个没有与潘金莲类似的经历?所以,潘金莲的选择,代表了当时的许多人。
    所以说,潘金莲就是当时社会制度培育出来的的一个产物,一个“怪胎”。
    当然,潘金莲除了不喜欢武大的性格,也不喜欢武大的外表。她对武大的身高和长相都不满意。
    潘金莲第一次见着武松时,心里是这样想的:“一母所生的的兄弟,怎生的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,三分似人七分似鬼,奴那世里遭瘟撞着他来!”
    这是潘金莲把武大与武松作比较后的思想活动。这不仅表现了潘金莲对武松的喜爱,同时也表达了对武大的憎恶,对自己人生的感叹。
    潘金莲这样的审美标准,肯定离不开她在王招宣家所受的教育。
    潘金莲对武大性格的不喜欢,追根究底,是因为武大不附合她对男人“社会地位”的需求标准。
    潘金莲对武大外表的不喜欢,追根究底,是武大不附合她对男人外形的审美标准。
    潘金莲这两点对老公的要求,并不比现在的姑娘挑男朋友苛刻。
    她们不仅看身高,还要看财产多少,长相如何,性格怎样等等。
    第(2/3)页